关于HI-FI、音响和耳机话题下,日常争论的人都不在少数。但不论是耳机设备还是音响设备,都是为欣赏音乐为目的而设计的,很多人可能没有正确认识过正确的声音,上手器材后被商家恶意引导从而认为xx器材的声音是最好的,xx器材的商品是不值的,很显然从消费者角度来说,其价值观导向就是被引导的。为了帮助…不能说帮助吧,毕竟我本人也是个HUFI耳朵,只能说我们抛开所有心理声学(玄学)角度,说说在耳机中我们应该如何较为客观的看待器材和搭配。
目前很多发烧友喜欢抛开“真实”的音乐演奏效果,去评定“耳机”的回放效果如何,这是很危险的。器材在回放音乐时,往往和真实的声音背道而驰。举个例子:你见过有哪个耳机的人声结像在你的正前方?我们暂时抛开AKG KK和结像这个名词不谈,先从第一个问题开始说起吧
1.什么是真实的声音?
所谓真实的声音理解起来一点不难,你现在听到的任何声音都是真实的声音,包括远方驶过汽车的胎噪和汽笛声,包括风吹树叶震动传来的沙沙声,也包括周围人类的轻声细语、故作深沉的咳嗽。
那为什么说我们在耳机中听到真实的声音很难呢?这主要来自于很多人没有真实的使用过甚至都没有聆听过一台真实的乐器在你正前方、在你身边发出的声音。同样我相信很多人是没有去音乐厅欣赏音乐的习惯的。
姑且不谈众多乐器在你的不同距离下声音的传播衰减和谐波失真造成的影响,我们说说平时最容易接触到的,仅需要花几十甚至几百就能体验到的音乐厅的声音
2.音乐厅里是什么声音?
和耳机不同,在音乐厅里的声波传到人耳中的声音有三部分组成:
(1)从乐队发出直接传播到聆听者双耳的直达声,通常这种殊荣是由前排观众才能享受到的。
(2)经过音乐厅各个表面的多次反射后,到达聆听者耳朵中的反射声。它们到达的时间要比直达声晚十几或者几十毫秒,这通常取决于你坐的位置,其中第一个反射声与直达声的时间差是人类判断听觉空间的重要参考标准。(在耳机中,音腔的大小可能决定某些人脑中模拟出的声场大小,所以很多耳机愿意做半开放设计)
(3)大量反射声在音乐厅内各个表面的反射,形成的无方向的弥散混响声。其混响长短对整体声音音质和清晰度有重要影响,这就是为什么玩音响的大家要布置低频陷阱和吸音棉,在耳机系统中,很少有人把低频的混响做的很好,这通常是因为耳机的腔体相比之下还是太光滑太简单了。
#爱好分享大会# 说的这两点,目的是在于大家不要一上来就拿着自己购买的第一条耳机去作为评定其他器材的标准,虽然这种情况是正常现象,我也很喜欢用自己的第一条耳机AKG n20作为评定其他耳机的一个标准(得亏当年买不起k3003,要不然坏事了)#耳机发烧友# #耳机#
多去听现场音乐是有助于提高音乐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或者你和我一样是正经学过乐器的那也无所谓了(讲个笑话,乐理知识我都快忘干净了,上个月差点忘了高音谱号和八分音符叫什么怎么画…)
当然这些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常年累月的积累,还是说一点大家耳熟能详并且长时间出现在各个媒体评测文章视频中的“玄学词汇”好了。但这次文章的目的就在于没那么玄学,我会根据维基百科和中国工信出版集团、人民邮电出版社发布的第二版Hi-Fi音响入门指南为参考,自己的理解为辅助去给大家科普一下常见的一些声学术语
1.响度:
响度的定义是描述声音的响亮程度,表示人耳对声音的主观感受,其计量单位是宋,定义1kHz,声压级为40dB纯音的响度为1宋。大多数人对3dB以下的声音信号改变往往是“感知不强”的,因此不论是耳机还是音响,双边的参考标准为FR±3dB内(FR为frequency response 的简写,简称频率响应)
2.音调;
音调的定义为声音调子的高低,是人耳对声音频率的感受。音调高低与频率高低有密切关系,但声音强度及声音长短都会影响人耳对音调的感觉。声音频率每增加一倍,音调升高八度,也就是一个倍频程(Octave)
在我所学习过的钢琴系统中,就有对音调的基准,我们通常把位于五线谱大谱表(Grand Staff)正中间的音值定义为中央C(Middle C)在中央C的la(A)被定义为标准音,扒谱的时候也经常用中央C的A来进行音调的定位。
3.音色
音色解释起来是人耳对某种声音独特性质的综合感受。音色与多种因素有关,但主要取决于声音的模型结构及时间结构,而声音的波形则取决于存在的泛音多少以及各自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各种谐波的相对强度和最突出的谐波的频率,通常谐波越丰富,音色就越浓厚,同时音色还与声音的建立与衰减方式密切相关。
4.泛音和谐波
很多人总是把泛音和谐波搞混,其实他们呢两个是不同的概念。泛音是音乐术语,只发生在一些较高的倍频程上,是指复音中音调比基音音调高的成分,按频率从低到高一次称第一泛音、第二泛音等,泛音频率不一定是基音频率的整数倍。所以我们可以说说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的泛音很好,不能说这两种乐器的谐波…
而谐波是物理属于,是基频的整数倍。如100Hz基音的倍频程为200、400、600…(Hz)而它的谐波则为200、300、400、500…(Hz)基音是复音中频率最低的分量,基频n倍的音是n-1次泛音,第n次谐音。
所以不要再看一个FR曲线的高频峰值波动大就高呼:哦!这个耳机高频的谐波很重啊
“大哥,你用FR去分析频谱?你要有这本事我找你拜师学艺了好吗,交学费的那种。”
再者一提,因为人耳听觉曲线和每个人耳道结构不同,10k以上的频率基本在人工耳上是不准的,声音过你耳朵二道弯至参考平面时的声音都不一样了,所以就算是B&K的5128都在10k以上的参考性都不是很大。
如果能阅读到这里的观众姥爷,可能是很有耐心且好学的了,关于声音频率范围以及低中高三频我在这放一张图解释,还有一种是按刘汉盛大师的音响五十要来划分的,大家可以简单参考一下里面不同的部分。要注意,人耳的听力范围想必大家应该很清楚明了20Hz–20kHz,很多喇叭的频响范围会做到20Hz以下以及20kHZ以上,这是因为在整个听音环境中,这部分声音能被你身体的一部分感知到,但是如果耳机厂家宣传什么自己的喇叭高于或者低于这个频段能带来多大的影响…ummmm…见仁见智吧=W=
极低频(20Hz-40Hz)这个频段的频率重播是需要借助音腔本身的共鸣,而这个频段的声音已经失去了明显的位置定位。通常频率低于20的时候,人耳的听觉感知能力就已经很差了,但是可以借助胸腔和骨骼的传导来感受它们的存在,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超低频有拳拳到肉抓住心脏的感觉。
低频(40Hz-80Hz)这个频段是构成浑厚低频基础的主要部分,在音乐重播时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人们常说的低音区域其实是人耳能够正常听到的40Hz以上那部分低音区域。这个频段是比较容易有听感的频段,所以有这样一句话“初烧听低频”
中低频(80Hz-160Hz)这个频段是让耳朵觉得比较轰鸣的一个频段,这个频段特别容易出现峰值,为了去除这部分峰值,玩音响的朋友经常使用低频陷阱、吸音棉来消除这个频段的干扰。同时腔体优秀的耳机也会通过一些特殊设计来规避这部分的声音。
中频(160Hz-1280Hz)中频是一个很大的频段,这个频段几乎把所有乐器、人声都包含进去了,因此也是一个最重要的频段。有时候人们对这个频段的误会蛮大的,小提琴的大半个音域都在这个频段中,就连女高音的音域也就是在中频的上限罢了…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之前某乐队演唱会假唱时间后,主场发表的十拍E6逆天言论。中频的频率不足或控制不当,声音的表现就会瘦薄。
中高频(1280Hz-2560Hz)就称为中高频了。这个频段其实很容易辨认,弦乐组的高音域以及木管的高音域基本都在这个部分,同时这个部分很容易和高频搞混。
高频(2560Hz-5120Hz)这部分频段已经很多少有乐器演奏涉及这部分频段领域了,除了小提琴的音域上限、钢琴、短笛等高音域外,其余乐器大多不会出现在这个频段中了。大多数中高频乐器的泛音是出现在这部分中的,基音和泛音的相加就是乐器的音色。所以没有这个频段的好表现,声音是会缺少光彩和精致感的。
极高频(5120Hz-20000Hz)这部分频段属于超高频。但由于基本从高频开始就很少有乐器出现,而超高频所容纳的则都是乐器和人声的泛音。所以耳机上这部分…听听就好了,这玩意在音响上比在耳机上有用多了。
其实关于频段划分的这一部分我想大家应该都快看腻了,毕竟每个科普音频知识的都会来上一嘴,甚至有些不懂的玩梗兄弟在评论区里评价个高音甜、中音准、低音通透…说实话,如果各位佬哪天在我的文上看见这种句子,不管我吹的再怎么天花乱坠再怎么甜甜的恋爱和青涩的回忆,嗯你懂的,不要买就对了。
倒是最近有个概念大家讨论的比较水深火热,就是关于【动态】这个问题的,我曾经还是个半懂不懂的小白时(当然现在也是)对什么动态好,动态妙,这个动态呱呱叫深信不疑,还抱有傻逼态度说音响系统里换电源线绝对没用…直到我自己买了音响我才发现,电源线nm是有用的?!这种东西你要我解释原理我真不好说,毕竟我也找不到几个论文来论证我的观点,但随时欢迎你来我家听听,我家还蛮大的喔…咳咳…(男生别来)..咳咳!说到动态这个问题,以后谁再和你扯某某耳机动态好,你问问他啥叫动态,因为在我现在的认知里只有动态范围这个概念…
什么是动态范围?
动态范围是指声音信号的最大声压和最小声压之比,用dB表示。由设备实际重放的最高音和最轻音量之间的信号幅度决定。它受放大器的固有噪声、听音环境的背景噪音、放大器和音响的功率容量和效率等因素的限制。但声音响并不代表是动态范围大,若最大输出声压有限,则降低背景噪声是提高动态范围的唯一途径。
动态范围也值系统或换能器的过载电平和信号最小容许电平之差,单位为dB。
信号的动态范围是指信号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的范围。
什么是瞬态?
瞬态也称暂态或者过渡过程,所以看见这两个名词的时候,我们明白这些词语都只有以下这个概念就好了:指在耳机/音响系统或者点系统中,信号受突然扰动到恢复稳定状态前,所持续的一个短暂的时间过程。瞬态信号的波形既不重复又不规则。
电路或者器件不失真地再现瞬变过程的能力,称为瞬态响应。
OK,当我们真正的明白以上几个概念的时候,我相信大概你能对怎样入门耳机系统有一定基本的认识了,以下内容就涉及一点玄学和经验部分了,大家可以酌情观看。关于线材材质变化,线的编织方法,焊锡的使用,耳机内腔体结构、还有动圈喇叭振膜材质与声音的关系、不同形态喇叭和声音之间的关系等。
耳机线什么时候需要更换
首先说说耳机线这东西…耳机线目前低价位售卖的和几百块钱耳机一搭配,出来的那声音有不一样吧,确实是有不一样,但是真没音响系统里你换一根好点的喇叭线来的明显,所以我一般不建议给到手的耳机换一根和耳机一样贵的线的,但是有两种情况除外:第一种是你买这个耳机和买个早餐包子似的吃了没嘛事的时候,买个升级线玩玩看看是不是更好听,通常这种耳机的单元灵敏度较高,机内线导电量也更大,属于是便宜但是值得买的那一类;第二种是你觉得你这耳机原线太磕碜太拧巴,怎么看怎么心里难受的那种,换个漂亮五金换个漂亮线基的自己戴着属于容易开脑放的那种;多说一嘴其实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耳机玩腻了,就认准这个好看好听了,闲的无聊上个比耳机还贵的线,放着随身玩着听了。除此之外,谁要是劝你xx耳机换个线多好,吊打xxx耳机的那种人,一律认准这人老BK就行了,烂泥扶不上墙的这属于,纯纯超霸。
为什么换了好多线声音都差不多
至于很多人说,现在耳机线怎么换来换去声音变化不大,有些可能外皮不一样但是换了还是一个声呢,大概率是因为目前的线基绞合方式都是利兹结构,除了材质和目数不一样其他没啥不一样的。那么耳机线基材质到底能影响多少呢?一般来讲,纯铜线会对中、低部分的频段产生影响;铜镀银不好说,我听过的高频都一股塑料茬子味,也有很多做的好的;银线对中高频有影响。但以上描述不绝对,目前市面上还有一些铜银钯合金、金银合金的线,真上了价格的买来听听,价格低的看看就行…从物理角度来说没这么多名词,要真有哪个商家给你吹他们线多好多好,又是6N又是7N,还有的动不动8N的,你们上知网查查这玩意有论文吗…真能在常温环境做个8N的单晶铜单晶银,今年诺贝尔奖可能就是他的了。
焊锡影响大不大
焊锡这玩意是绝对有影响的,但很多时候是听不出来的,所以你用两根材质组成完全不同的焊锡去焊接两根灵敏度比较高的银线,再连接我特讨厌的多单元结构什么16动铁的8Ω灵敏度耳塞…放心吧,一般是能听出来区别的。但这种效果只限于微调某个频段的某一点,所以一般没啥必要就不用太在意这种东西,除非真有99块钱的东西给你用特制焊锡的良心商家。
耳机结构会怎样影响声音
说到耳机上的声学结构,我们就不得不提一嘴亥姆霍兹共振腔,这是一种常见于音响和耳机系统上的结构,通过腔体/箱体上开的小孔与外部空间相通的谐振腔。说的简单点就是海滩边上捡到的海螺你凑近耳朵听一下(然后有一只小螃蟹给你小耳朵咔哒夹一下bushi)大海的声音,原理是类似的。一般来说,单元发声方向上的后腔体会有一个泄压孔,保证内部的声压和外部声压达到一个和谐的值。而单元的出音嘴部分腔体会让声波产生一些高频的失真,如果单元发出的声波正对向耳机的出音嘴,那么这个耳机的高频十有八九是很精致带点甜味的;如果发声单元的声波是斜对耳机的出音嘴,那么传到人耳中的声波会经过腔体内部的漫反射,高频可能会产生躁动与杂乱无章,有些可能会用前腔调音纸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大部分是不会考虑这一点的。
如果耳机的后墙体有两个泄压孔,那么这个耳机是有两个共振腔存在的,一般这种结构的耳机声音密度都不会太差,同时纵向声场也算规整,举几个例子:兰、隼u、kima、sw2等这种结构的耳机,声音密度都算过关,且声场大多规整。如果耳机后腔体存在泄压孔,可能会对横向声场起作用,同时减少了一部分声波的反射,声音密度可能也会下降。当耳机做成半开放式结构时,he03d、序曲d2这种…那放心吧,整体声场小不了。
以上大概就是个人憋了好久整理出来的一点心得体会吧,大家最好半信半疑,毕竟存在一颗求真态度的心去对待每一件事情是一个优秀的思考方式,“地球是方的”这句话同样也是让大家保持一颗求真态度的心,而不是做一个邪门歪理的虔诚信徒。
希望这种类型的文章能帮你更快的选择到心仪的耳机,如果本期上头条我就抽了空了给大家讲讲音响前后级功放和一些Hi-End级别的设备,毕竟本人不是电工科班出身,啃了一年多模电除了一些基础概念之外啥也没看懂…文科生是这样的。以后有机会我会多给大家讲讲古典音乐风格流派,现代音乐的发展。
毕竟我们买的所有音频设备,都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音乐审美嘛